這里海拔990米,一條狹窄的螺旋式盤旋小路是村子與外界聯(lián)系的唯一通道,山高坡陡,落后閉塞,5個村級小組居住分散——這里是元家山村,位于保德縣林遮峪鄉(xiāng),是張宇榮主動請纓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地方。
張宇榮是保德縣委宣傳部派駐林遮峪鄉(xiāng)元家山村的第一書記兼隊長,2021年主動請纓到這個小山村駐村。
與元家山結(jié)緣,是因為2018年脫貧攻堅戰(zhàn)中的一次采訪。那時張宇榮是一名新聞工作者。在跟蹤記錄的過程中,她和元家山村民、孤兒、老人結(jié)下深厚的感情,也因此對村里家家戶戶的情況有了詳細的了解,這為她后來擔任元家山的第一書記打下堅實的基礎(chǔ)。
一面黨旗,塑形鑄魂
鄉(xiāng)村振興要“塑形”,更要“鑄魂”。組織振興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根本保障。
元家山村共有341戶,927人,黨員28人,黨員中大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入黨的老黨員。2021年“七一”,恰是建黨100周年,張宇榮抓住了這一契機,自己購買了白T恤、小黨旗、黨徽、筆記本等,將所有黨員集中到一起,召開了主題黨日活動。她組織的這一次黨日活動,讓全村黨員集體過了黨的生日,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從此以后,張宇榮經(jīng)常組織大家學習黨的規(guī)章制度,傳遞黨的聲音,講解鄉(xiāng)村振興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。
為了不讓老黨員在炎熱的天氣里奔波,她就帶著相關(guān)書籍到各小組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,馬家峁小組的黨員們集中在原村委會的大樹底下一溜排開,張宇榮為老黨員們就地講授黨課。王家畔村老黨員王俊半身不遂,行動不便,張宇榮和村支書送教上門,把黨的精髓要義講給老黨員聽,并給他劃了重點。
把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到田間地頭,把黨的溫暖與關(guān)愛送到每一個黨員與群眾中間,把黨的政策宣傳到山村角落,處處為群眾著想的黨員干部誰不喜歡。
一部手機,存滿深愛
打開張宇榮的手機,滿是工作的痕跡,不管是什么功能的APP,在她手里,都能變成為駐村服務(wù)的軟件——隨便打開通話記錄,一連串的名字竟都與元家山村有關(guān),不是村民就是包村干部,不是村支書就是駐村隊員。
家家戶戶,事無巨細都要和張書記嘮嘮。門前鋪了水管需要報銷、孩子上學、老人養(yǎng)老低保認證等都要和張書記說,甚至等不到老天下雨也要打電話與張書記說說。她的手機總是“熱鬧”著,但她一點兒也沒嫌煩,只覺得這個老百姓的“貼心人”,她當?shù)脴芬狻?/p>
老百姓愿意找張書記,是因為張書記總記掛著他們。為了讓村民劉文文兒子返校,她多次去其家里做工作,一個月打了39次電話。為了鼓勵患癌的王鳳英鼓起生活的勇氣,張書記多次為她買米買藥,幫助她賣農(nóng)產(chǎn)品。
元家山的老百姓對她的依賴和信任感動著她,艱苦的駐村工作又錘煉了她的意志。她用文字、用圖片、用視頻、用行動,用自己一顆赤誠的心記錄著駐村生活,踐行著初心使命。她的手機就是一部駐村史,是元家山在黨和政府領(lǐng)導(dǎo)下的鄉(xiāng)村振興奮斗史。
一片葵花,飽含熱情
村集體經(jīng)濟的軟弱是鄉(xiāng)村振興路上的大難題。張宇榮成天琢磨著如何壯大村集體經(jīng)濟,讓村民們過上更加踏實富裕的生活。
參考四井頭村紅蔥等比較成功的案例,通過實地走訪調(diào)研,張宇榮決定把村里幾十畝撂荒地耕種向日葵,并申請銜接資金種植200畝向日葵作為特色產(chǎn)業(yè)來發(fā)展。
一直等到6月中旬時,看天氣預(yù)報有雨,張宇榮立馬組織村民種植向日葵。怕村里老人搬運肥料不方便,她就動員家人,專門帶著高考結(jié)束的大兒子來幫忙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種植向日葵的第二天便迎來了一場連續(xù)下了8小時的雨,雨水保墑,向日葵順利出苗。在之后的幾個月里,她和鄉(xiāng)親們除草,施肥,間苗。等到向日葵開花時,元家山居然成了城里人的打卡地。
目前,向日葵已經(jīng)送到工廠加工生產(chǎn),不日即可上市銷售。預(yù)計葵花加工生產(chǎn)以后毛利潤可以達到30萬元以上,純收入在10萬元以上,參與種植向日葵的25戶脫貧戶人均工資超過1500元。
一腔熱情,以心換心
沒有熱愛,就沒有堅持。用縣鄉(xiāng)村振興局楊局長的話說:張宇榮是保德縣最有情懷的第一書記!
此言不虛。2021年6月份,張宇榮初到元家山村,天氣炎熱,為解決村民用水難的問題,她馬不停蹄開始工作,申請了一座100立方的高位水塔,水塔建成以后通過馬家峁小組的黃河水塔三級提水實現(xiàn)用水自由。解決了用水難題,村里養(yǎng)殖戶用水的難題也迎刃而解,大家都夸張書記辦了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。
2022年,張宇榮通過高原噴灌項目,解決了部分田地的缺水問題,極大改善了村民種地靠天吃飯的現(xiàn)狀,黃土高原上終于可以用上噴灌了,方便了老百姓,也為增收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
2023年,張宇榮除了申報向日葵種植以外,又為噴灌系統(tǒng)配套申請了拖拉機,還有翻轉(zhuǎn)犁、除草機等機械,以壯大村集體經(jīng)濟。
她帶著鄉(xiāng)親們種葵花,自己也活成了一朵向陽花。十幾年來,她大約捐獻了3萬多元。她不歧視任何人,村里的鰥寡孤獨、老弱病殘、智障兒童,都能在她這里看到笑臉,感到溫暖。
張宇榮說:“我本是農(nóng)民的女兒,最能體會靠天吃飯的艱辛,現(xiàn)在趕上鄉(xiāng)村振興的大好機遇,讓我有機會奉獻于一線基層,這不但是對我的考驗,更是組織對我的信任,再苦再難,也要把這件事扎扎實實做好!”
向陽而生,信仰堅定,她無愧于黨和政府的期望,無愧于閃耀的青春。 (據(jù)《山西日報》 王旭紅)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