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訊 春風伴著喜訊傳,小村鋪開新畫卷。4 月9 日,原平市王家莊鄉(xiāng)弓家莊村聚滿園蔬菜種植合作社滿懷豪情地把兩道“綠棚”風景亮給絡繹不絕的客戶和路人。
一道是村北公路旁的215 座大棚,鱗次櫛比,陣容壯觀。只見一箱箱、一袋袋黃瓜、西紅柿、豆角、香瓜等瓜菜,不時從一個個大棚里流入市場的懷抱,年可為村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0 多元,堪稱全市設施農(nóng)業(yè)“代表作”,高效大棚“標桿園”。
一道是去年冬天就打響的村東南項目攻堅二期大棚工程冬季行動戰(zhàn)役,正緊鑼密鼓戰(zhàn)猶酣。挖土機隆隆堆筑壩基,工隊忙著運石拌灰,將5 米高的大壩齊刷刷向北推進;新建的“百棚”工程在陽光下銀輝閃閃,50 座首批落實到戶的大棚里,人們已開始運肥和整畦,將在4 月15 日栽苗運營。
“咱們的冬季行動‘戰(zhàn)區(qū)’是跟清徐縣四季旺公司的合作項目,由對方安裝大棚、提供種苗和包銷產(chǎn)品。工程總投資320 萬元,農(nóng)民集資每棚9000 元,國補每棚5000 元,其余由合作社籌集。我們還注重供給側改革,要建育苗基地大棚、冷藏保鮮庫和加工車間,特別從周邊及繁峙縣養(yǎng)雞場購運有機肥,力求提高蔬菜產(chǎn)品質量,擴大增值空間。目前全村建成蔬菜大棚315 個,占地700 多畝,全村三分之一耕地實現(xiàn)‘大棚化’,做到戶均1 座大棚,年總產(chǎn)值可達1300萬元,人均1.5 萬元。成為原平乃至忻州戶均大棚第一村,普惠民生樂融融?!惫仪f村委主任趙二龍不無自豪地侃侃道來。
走進大棚,一位50 多歲的農(nóng)婦走上前來,高興而感激地說:俺村這大棚富民工程,全憑趙二龍和村支書馬三萬他們,可費大辛苦了……循聲“刨根”,得知弓家莊的“棚路”艱難呵。先說棚地調整,要牽涉到200 多戶,調地多少,地好地差,矛盾和阻力很多。他倆帶領“兩委”干部硬是走東家,跑西戶,挨門門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動員工作,苦口講好處,熱心化心結,征求群眾意見,擬訂調地方案,前后用了三、四個月才算通了順了。再說填溝墊地,村東原來是一片四、五米深的縱橫溝谷,他們發(fā)揚愚公精神,動用裝載、挖土、運輸?shù)? 臺大型機車,熱火朝天地大戰(zhàn)30 多天,先從3 里外的關子村那邊拉上沙土墊到底層,再把好土覆蓋上,使150 畝大棚用地得到平整,共動土石6 萬多立方米,投資達20 萬元。接著,清徐公司工隊13 名技術工駐入,從冬到春晝夜兼程,才“繪”就眼下的百棚崛起圖。為此,二龍他們撲倒身子,又籌集資金,又檢點施工,風風雨雨,勞心費神,鞍前馬后當好后勤。由于勞累過度,積勞成疾,二龍病了,不得不上北京大醫(yī)院看病,醫(yī)囑不可勞累,一定注意休息養(yǎng)身,每天還需服100 多元的四、五種藥品。即使這樣,他還一直堅持每天早晨轉上一圈大棚園區(qū)的習慣,看看有什么問題,聽聽有什么反映,這樣才心里踏實。難怪鄉(xiāng)親們心疼地說,這真是甜了大伙大棚致富的心,苦了二龍他們的身……(賈宣生)
(責任編輯:李冬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