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河邊上有個小桃園。
小桃園邊上有個點式樓。
點式樓頂端有個三角形小書房。這便是太原日報老記者王慶華的書齋。
王慶華是以收藏奇石著稱的。但他認為“藏石為小道耳”。他一生中就做了一件大事:為革命先驅高君宇立傳。
高君宇是靜樂縣峰嶺底村人,是我黨早期領導人之一,是山西黨團組織的創(chuàng)始人。他用短暫的人生詮釋了他的言志之詩:“我是寶劍,我是火花。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,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?!?/span>
作為高君宇的同鄉(xiāng),王慶華于1978年奉命創(chuàng)作了大型革命歷史劇《高君宇》,又于1996年出版了長篇傳記文學《高君宇傳》。
前些時,省委宣傳部決定為全省黨政領導干部編輯、出版一套歷史文化叢書,經(jīng)與山西人民出版社商定,決定將王慶華所著《高君宇傳》列為叢書之一,修訂再版。
![](/__local/4/8F/31/8668789A1A0D6EA1C236E1DE8E1_1ACA4416_254D1.jpg?e=.jpg)
王慶華(左)與董祖詒教授在一起。
元旦前夕,王慶華先生正在他的三角書齋里精心校閱書稿。
從三角書齋向南望去,能望得見汾河兩岸的風物,望得見迎澤大橋和大橋西南的青春濱秀園。綠樹掩映中,隱約可以望見面河而立的高君宇和石評梅的雕像……去年12月中旬,他曾專程赴京看望高、石雕像的作者董祖詒先生。董祖詒對王慶華研究高君宇的成就和熱情給予了極高評價。
在這個三角書齋里,王慶華接受了筆者的采訪。
奉命創(chuàng)作革命歷史劇《高君宇》
歷史,曾經(jīng)在某些轉彎處丟失了細節(jié)或者蒙蔽了光芒。
就連高君宇這樣已故的偉人,也曾在某個歷史階段遭受誤解和不公正評價。談到這些往事時,王慶華常有唏噓之嘆。
他決心用自己的筆還歷史以真相。
1978年,在靜樂縣文化館工作的王慶華,奉命創(chuàng)作了一部大型革命歷史劇《高君宇》。這部晉劇參加了忻州地區(qū)專業(yè)文藝團體匯演后好評如潮。作者和演員受到了地區(qū)領導的接見和鼓勵。
對此劇本,當時的省劇協(xié)主席張萬一給予了極高評價,并鼓勵王慶華寫一本高君宇傳記。
嗣后,又是18年的苦心孤詣。
1996年,在紀念高君宇誕辰100周年之際,王慶華奉上級之命,創(chuàng)作并推出他的長篇傳記文學《高君宇傳》。
此書的出版,填補了中共黨史研究的一項空白,在史學界和文學界都引起強烈反響。被稱為毛澤東“一字師”的羅元貞教授和山西大學常務副校長李旦初,以及著名作家韓石山都對此書給予極高評價。
為了完成這部巨著,王慶華多次奔波于京、滬、晉之間,搜集了有關史實資料數(shù)百萬字,還專門采訪過“五四”和建黨初期的革命老前輩和知情人百余人,其中有彭真、薄一波、許德珩、羅章龍、劉仁靜、范若愚等,還有茅盾、郭紹虞、顧頡剛等名人。數(shù)年之間,單是與這些名人的來往書信就有200多封。
1979年,他專程赴京找到劉仁靜、范若愚二位老人。這些革命前輩對高君宇都很有感情,熱情地為慶華介紹了與高君宇交往的細節(jié)。劉仁靜,是中共一大代表。黨的一大后,他與高君宇結伴到杭州,在西子湖畔邂逅毛澤東,作了親切交談。范若愚是高君宇在山西省立一中時的同學,后曾任周恩來的秘書。王慶華曾三次登門采訪范老。范老對慶華研究黨史鍥而不舍的精神十分稱贊并高興地說:“咱們是老鄉(xiāng),你想什么時候來找我,就什么時候來?!睆膭⒗虾头独夏抢?,王慶華得到許多珍貴的史料。
當我們回望歷史時,有些史料必須搶救。1979年春,王慶華曾拜訪當年代表陳獨秀參加中共“一大”的包惠僧老人,本來準備再去拜望一次,孰料時隔不久包老就離開了人世。
采訪高君宇胞弟高全德時,王慶華突患感冒,躺在高家的土炕上堅持采訪。幾天高燒不退,高全德只好用拔火罐、發(fā)汗等土辦法為其退燒。在高家住了三天才回靜樂。
在當時交通閉塞和通訊落后的條件下,王慶華在采訪中多次遇到資金窘迫的困境。有一次,他在太原查資料,原定3天,卻呆了4天。每天買糕點碎末和豆腐干充饑。到了第4天,只剩下回忻州的路費了,便專程回忻州借錢。但他掩飾不了心中的快樂,因為那次他手抄了高君宇給石評梅的十幾封信件。
一次去平定縣小河村考察石評梅故居,在縣志辦主任陪同下,由縣城出發(fā)時,突然遇雨,硬是冒雨步行到小河石家大院,行程10公里。
18年中,王慶華搜集到的歷史資料共有數(shù)百萬言。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,省城和縣城還沒有復印的設備,王慶華收集到的資料都得一字一字地抄下來。他仍然一絲不茍地認真抄寫。在調到太原工作以后,他在繁忙的采編工作之余,每天伏案寫作到深夜,他的書房燈光,一時竟成為桃園二巷夜行者的路標。
40多萬字,是他一路耕耘的碩果。